经管院首页  |   招生咨询:0871-68314770

 明德  致知  树人 

Mingde Zhizhi Shuren

当前位置:教育学院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浏览文章

“宁湖人文论坛”第十三讲:贾蔓教授畅谈“文学与生活”的共生之道

2025年11月17日    教育学院    0

2025年11月11日14时,宁湖人文论坛第十三讲在安宁校区附一楼201报告厅准时启幕。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贾蔓教授以《文学与生活》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思想盛宴。论坛由教育学院崔立华院长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胡彦教授以及百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这场文学与生活的对话。

 image.pngimage.png

   我们为何需要文学?贾蔓教授以这一永恒命题切入,直指当代青年对文学价值的普遍困惑。她以《活着》、《飘》、《围城》经典作品为镜,层层剖析文学如何成为透视社会肌理的X光——窥见生命的韧性,捕捉人性的复杂,反思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image.png

文学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命的能量站。贾蔓教授特别强调文学对日常经验的升华作用。她通过对文学经典的解读,揭示文学如何将琐碎的日常转化为具有精神重量的存在:当我们在食堂排队时观察他人的表情,在校园散步时记录一片落叶的轨迹,这些细微的感知经过文学的淬炼,都能成为照亮心灵的火种。

image.png

针对当下“碎片化阅读”与“浅层化表达”的困境,贾蔓教授提出“让文学回归日常”的实践路径。她呼吁青年摆脱“被动接受者”的姿态,以“主动生活者”的视角重构与文学的关系:“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背诵多少经典,而在于培养对世界的敏感与表达的勇气。写一首给室友的生日诗,为校园里的流浪猫创作故事,这些都是文学活在日常中的模样。

现场互动环节中,多名学生就AI写作对文学的冲击等文学创作问题进行提问。贾蔓教授以技术可以模拟形式,但无法复制生命体验作答,强调唯有带着体温的文字才能穿越时空

image.png

  总结环节,胡彦教授从三个维度评价讲座价值:其一,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重申文学的人文价值;其二,以经典作品为锚点构建跨文化对话空间;其三,为文学教育提供'从书本到生活'的实践范式。他特别指出,贾蔓教授提出的主动生活者概念,与学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宗旨高度契合。

散场时,不少学生仍围在贾蔓教授身边探讨,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感慨:原来文学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我们脚下滚烫的土地。这场关于文学与生活的思辨,恰似在初冬时节播下的一粒种子,静待来日绽放人文之花。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